你知不知道,華光社區中的圍牆和老房子,其實見證了台北府城的拆除和殖民城市的擴建?有沒有想過,當年聚居在監獄口的華光社區居民,日日夜夜居住在監獄旁,而監獄的存在即因殖民者對人民的政治壓迫和思想管制而生?
華光社區形成始於二十世紀初,當時沒有中正紀念堂,基地周邊只是一片荒蕪。回到1895年,日本殖民台灣的歷史開始,當時臺灣總督府為了維持社會治安與鎮壓反日運動,一面建造監獄,以配合不斷擴大的鎮壓行動和日漸增多的台籍犯人不斷增多,新的台北監獄於1910年完成。同時,日本統治者以街地整理與貫通道路為由,開始拆除台北府城城牆,而許多府城城牆的安山石就被搬運到華光這個地方,用來興建新的台北刑務所,也就是二戰後的台北監獄。
如今走過監獄圍牆遺跡,可知牆上一塊塊石材走過的旅程,起自內湖金面山石場,經人工溝槽滑至山下,從基隆河船迢迢運到艋舺上岸,曾經是清台北城的一部分,拆除後又成為殖民工程的一部分?
![]() |
臺北刑務所建物配置圖 (臺灣總督府檔案,臺北刑務所巡閱) 資料來源: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典藏日據時期與光復初期檔案 |
![]() | ||
1945年美軍航照圖,可見原來華光社區木屋配置和刑務所園區配置 影像來源:地圖與遙測數位影像典藏計畫
|
![]() |
1973 年航照圖,社區中出現更多增建行為。台北監獄已經局部拆除。 影像來源:地圖與遙測數位影像典藏計畫 |
多年來,歷經台北監獄搬遷,搬遷後土地出售,原刑務成為今日中華電信及中華郵政所在。如今刑務所遺蹟只剩北面與南面幾堵高牆,稱為台北監獄圍牆遺蹟,卻很少有人知道,如今的華光社區,其時保留了當時刑務所周邊宿舍群落地景的完整輪廓。 如今監獄不在,只有老一輩的社區記憶中,還記得當時監獄口附近的特殊肅穆氣氛。
更少人記得,這監獄地景和思想壓迫特別有關。這監獄曾關過被視為抗日分子所打壓的地方知識分子和民眾,他們對抗的是殖民時期的政治思想壓迫; 二戰期間對戰俘的不人道處理,乃至於戰後的白色恐怖,以及周邊群落所見證的漫長中下階層居住歷史(請參考居住篇)。
今日華光社區已不再沿用「監獄口」地名,但悠長不為人知的歷史,實有待挖掘,讓後人反省。我們邀請妳,由刑務所/ 監獄和殖民城市歷史來思考華光的未來,請你來分享,規劃中該如何考量歷史空間,才能不重蹈覆轍殖民者的壓迫,為城市保留重要參考點,並且在新活動規劃中,促進公民自由思考的可能?
更多寶貴航照影像資料的完整介紹請參考 地圖與遙測數位影像典藏計畫 華光社區篇
今日華光社區已不再沿用「監獄口」地名,但悠長不為人知的歷史,實有待挖掘,讓後人反省。我們邀請妳,由刑務所/ 監獄和殖民城市歷史來思考華光的未來,請你來分享,規劃中該如何考量歷史空間,才能不重蹈覆轍殖民者的壓迫,為城市保留重要參考點,並且在新活動規劃中,促進公民自由思考的可能?
更多寶貴航照影像資料的完整介紹請參考 地圖與遙測數位影像典藏計畫 華光社區篇
報告~~3/17的活動請問如何報名? 所附連結不存在~
回覆刪除